1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
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演替模式及驱动力,用沉积学、环境磁学、同位素技术等方法研究演替过程中泥沙沉积过程及其与生物(尤其是植被)相互作用的机制,揭示新生海滨湿地快速发育的特殊规律。
分析生物多样性发生、发展和维持机制,探讨在全球变化及水文情势变化下,其维持机制的变化。
2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、功能及营养循环
从剖析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与关键功能群着手,研究基于碎屑的营养系统、基于植物的营养系统及其复合体,阐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复杂的食物网结构及其动态,揭示其营养动力学机制。
通过通量监测及地面调查,构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模式,分析其碳源汇格局,研究其对区域减排的作用,并探讨水文情势变化(三峡大坝的修建和南水北调工程)及关键功能群变化对其的影响。
3、外来种入侵与鸟类栖息地恢复
利用多种高分辨率遥感数据,并结合地面光谱测定和样地调查,反演外来植物的扩张模式,探讨决定其扩张速率的影响因子。基于碳通量观测和地面调查,量化互花米草入侵对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影响。
研究生态修复工程对植物组成及分布的影响,以及比较对照湿地及修复湿地的鸟类种类、数量及行为,评价该工程对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效果。
4、围垦湿地的可持续利用
通过定点观测、野外调查以及对人类活动的量化,比较不同利用方式下围垦湿地营养循环及其控制机制的差异,计算生态系统碳效益,阐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,评价其可持续性。
Copyright © 2019 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
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生命科学院大楼G区 | 邮编:200438 | 电话:(86)021-51630710 | 邮箱:ecology@fudan.edu.cn
技术支持: 维程互联